English

父亲与儿子的对话

1999-02-2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周晓曲 我有话说

南渡江榕树下

南渡江畔东山镇,一棵古榕树下,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人静静地坐着,手中的香烟已燃去了大半,坚毅的脸庞上印着深深的哀伤。

他就是抗洪勇士——李向群的父亲李德清。半年前,听到向群永远离开的消息后,他常常到这棵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榕树下独自静坐。用他的话说,想向群的时候,可以在这儿和向群再“说说话”。

此刻,老李的眼前又浮现出小儿子那张充满稚气的脸。轻风吹过身旁的榕树,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向群又回到爸爸的身旁,对他说:“爸爸,儿子没有辜负您的期望。我入了党,用自己的实践证实了自己的价值。”

他抬头看着我们这群记者,无限思绪涌上心头。

1996年底,海南省征兵工作开始。一直想当一名解放军战士的李向群向父母又一次提出参军的请求。此时,李德清的生意正红火,自己办的服装加工厂和两个服装批发店都需要人手,两台货运车、一辆中巴车也需要人管理……可看着报国心切的儿子,李德清想起了1995年向群第一次为了去当兵说服他妈妈的情景:

那天早晨,向群妈把香喷喷的早饭做好了,可向群却闷闷不乐,对着平时最喜欢吃的稀饭和瘦肉炒榨菜发呆。

“孩子啊,有什么心事?”

“妈,我想去当兵。”

“阿群,当兵可是要吃苦的,更何况你才17岁啊!”

“妈,你不是给我们讲咱们海南岛‘琼崖纵队’的斗争故事吗,那才真叫艰苦呢!‘红色娘子军’的战士不是也都很年轻吗?而且还是女的呢!”

他妈没有当即给他答复,但晚上跟我数念叨:“1993年,咱家盖起了镇上第一栋两层楼房。没有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没有经济特区的发展,没有国家的和平安定,哪有咱家的好日子。”

“妈答应你。”第二天,他妈对向群说。

“向群,妈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当兵就要当一个好兵!”

但这一次,他却因身体单薄没能被选上。后来他买回了哑铃。

第二次报名,向群通过了考核和体检,以全镇第3名的成绩,拿到了入伍通知书。李德清一夜未眠。

天一亮,李德清就找到向群,语重心长地叮嘱道:“孩子,当兵是件很光荣的事,别的我不想多说,只给你提一个要求,当兵三年一定要入党回来。”1996年12月底,18岁的李向群告别了家人,告别了南渡江,大榕树,来到解放军驻桂林某部,分配在塔山守备英雄团。在这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集体里,李向群,这个特区来的“富家子弟”迅速成长起来。

儿子给爸爸的回答

由于以前锻炼较少,入伍训练一个月,考核5门科目,李向群有3门不及格。那次,向群哭了。为了在军事训练上赶超别人,他给自已制定了一个“训练计划表”。5公里越野是他的弱项,他买来白布缝制了两个沙袋,绑在腿上进行负重训练,每天坚持利用中午或晚饭休息时间,围绕大营区负重跑6公里。为了练耐力,有时星期天、节假日背上水壶,挎包里塞个馒头,跑到距离连队2公里远的山坡上,进行700米冲刺耐力训练。经过苦练,他的越野成绩由原来的29分钟变为21分钟。3个月新兵训练结束时,他的5个科目成绩3个优秀、2个良好,总分排在新兵营第一名,获得嘉奖。

李向群不仅在军事素质上严格要求自己,还非常注意提高文化素质。在日记里,他写道:“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时代,我们这一代青年如果现在不抓紧学习,将来就会被社会淘汰。”为此,他从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营养。平时他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写了两大本近10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连队阅览室是他业余时间去的最多的地方。1997年春节放假6天,他几乎就是在那里蹲了6天。1997年7月,他报名参加了西南两用人才培训中心法律函授班,被评为“优秀学员”,获得了“结业证书”和“专业技术人才合格证书”,并被《军事纵横》杂志聘请为特约记者。

孩子的成长,时刻牵动着远在千里之外的李德清夫妇的心。1997年3月,李德清夫妇趁到桂林送货的机会,来连队探望李向群。看到向群迅速成长起来,夫妇俩那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回家后不久,李德清收到了李向群寄来的信,原来是一首儿子为父亲写的诗:喜鹊在枝头报个喜/父亲来到连队里/开口夸我好身体/还说儿子有出息/啊乐滋滋,笑咪咪/我向父亲敬个礼/军号黎明吹得急/儿子匆忙披军衣/说声父亲对不起/刚刚见面又别离/啊泪闪闪,情依依/我向父亲敬个礼!

坐在榕树下,李德清从怀里掏出向群的照片,仔细端详着。相片上,身着军装的向群仍带着稚气的脸上充满了坚毅的神情。李德清不由得又想起当年向孩子提要求时的情景。当时,望着父亲郑重的神情,李向群坚定地点了点头说:“别人常常怀疑我们这些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能不能为国奉献,我一定作出个样子来,告诉他们:先辈们能做到的,我们同样会做到,而且会做得更好!”

爸爸接替儿子背沙袋

李德清了解儿子,向群小时候就十分好强。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忽然向同学们提问:“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是谁不怕牺牲抱着炸药包,勇敢地冲了上去?”听得入神的李向群霍地站起来脱口而出:“我敢冲上去!”

一次劳动课,李向群带领的小组被分配清理脏水沟。同学们见到水沟又脏又臭,连忙捂住鼻子连看都不敢看。李向群却二话没说,跳进水沟,动手干了起来。

仰望着不老的榕树,李德清手中的又一支香烟快要燃尽了,他仿佛感觉不到烟头的灼热,喃喃低语:“向群,儿子,好样的,你无愧于我们国家,无愧于人民,爸爸向你学习。”

1998年8月26日下午,李德清夫妇被李向群所在部队团政委接到九连抗洪官兵的宿营地荆州南平中学。刚刚下车,夫妇俩就被官兵们紧紧簇拥着,一双双年轻的手伸过来紧握着他们的手。李德清望着官兵们热切的面庞,只有一句话:“不管怎样,我要完成儿子未完成的事业,替儿子抗洪。”当晚,李德清就在向群生前睡的床铺前,拿出向群穿过的迷彩服、救生衣、解放鞋,穿在自己身上,随后便跟着九连官兵上了大堤。当连长整队点名点到“李向群”时,全连官兵齐声回答:“到!”那悲壮有力的声音在南平中学上空久久回荡。

李德清同战士们一起扛沙包筑堤,“我要像儿子一样干。”他一连扛了40多个沙包,但毕竟已是40多岁的人了,只见他气喘吁吁,浑身是汗,步履蹒跚,但他仍然咬牙坚持着。

“大叔,歇一下吧!”

“大叔,喝口水吧!”

但他似乎都没听见,咬着牙,扛着沙包不停地向大堤奔去……

那时,当电视镜头出现李德清背沙包的坚毅身影时,激动着多少中国人的心。向群有知,也一定会说:“爸爸,谢谢你和战友们,替我完成了我没有完成的事情。”

南渡江畔,不断回响着榕树叶的“沙沙”声。几滴泪珠悄然滑落在李德清的脸颊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